最近军迷圈里关于“鹰击?19”的讨论非常热烈——有人说这款高超音速导弹不仅能从潜艇鱼雷管里发射,作为潜艇、舰艇、空中三种平台联合突袭的“黑三元”之一使用,甚至已经有了可以由战机空射的版本。更有观点认为,未来它还能内置在第六代战机的弹舱里,像歼?36、歼?50这类新型战机带着它悄无声息接近远海航母编队,打击方式从“水下突袭”直接扩展为“天降突袭”,对防御方来说更难防范。
先说性能。鹰击?19采用“先火箭助推、后超燃冲压(或冲压)发动机点火”的推进方式:起始阶段靠火箭把导弹加速到几个马赫,随后超燃冲压发动机接替工作,使飞行速度攀升到6?8马赫的高超音速区间。通俗一点就是先搭把手,再靠“吸气式高速发动机”一直推着它飞得又快又远。这样的速度比多数现役防空导弹和无人机要快得多——即便是一些防空拦截弹,也难以匹配它的末端速度和机动。
另一个显著特点是飞行高度与轨迹:鹰击?19被描述成在大气层中较高的高度(数十公里量级)以较平直的弹道巡航,这种“高空低平”结合的飞行方式让雷达探测窗口变窄,拦截难度上升。而在靠近目标的末段,它还能做出复杂的S形机动以规避防御,横向位移被提及可达到很远的距离,这种末段大幅机动会大幅增加防空系统的计算和拦截负担。
展开剩余67%关于空射版,最近有论文或讨论给出了一组关键参数:导弹长约4.6米、直径约0.5米、整备重量在一吨多,这种尺寸能方便地放入一些大型战机的内部弹舱。相比之下,鹰击?19本身体型偏细长(文中提到直径约400?500毫米),比某些现役舰空导弹更苗条,因此更适合内置携带。虽然现在的很多五代战机的弹舱可能装不下这种导弹,但下一代或改进型的机型(文中提及的歼?36、歼?50等)据称预留了更大的内埋空间,安装这种导弹并不困难。
具体到机型适配上,文章把歼?36形容为“为鹰击?19量身定制”的空中发射平台:其飞翼布局和多发动力,使机腹空间、承载能力都比较突出,带上1–2枚此类导弹后仍能保持较远的作战半径;而歼?50尽管以制空为主,但若进行弹舱调整也能承担空射反舰任务。总体意思是,空射导弹把发射距离从近海推进到了远海,上千公里外即可发起攻击,战术上更具压制性。
战术影响方面,空射版与潜射、舰射联合使用会带来“多面夹击”的风险:潜艇在水下发射、驱逐舰在海面远距补射、战机从高空远端释放空射导弹,形成水面?空中?水下的三维打击模式。在这种饱和攻击下,即便像宙斯盾这样的防空/反导系统也可能出现忙碌和顾此失彼的局面,防护难度明显上升。
技术难点也被提到并稍作解释。超燃冲压发动机的核心难题在于如何在极高来流速度下点火并维持稳定燃烧:进气速度达到数马赫时,燃料与空气的混合与点燃窗口非常短,任何震荡或燃烧不稳都可能导致发动机失效。文中称通过大规模风洞测试和“震荡燃烧抑制”等技术攻关,解决了发动机稳定点火与持续燃烧的问题,使导弹在高马赫速度下仍能工作。另一个难关是通信与制导:导弹在6马赫飞行时外表温度极高,但仍然需要接收中继制导信号并在末端开启雷达进行精确制导,相关耐热、电磁和通信技术也必须跟上。
最后,文章对中美在这一领域的竞赛做出总结性的判断:部分西方媒体或观点承认,美方类似高超音速空射武器的计划进展较慢,而文中宣称鹰击?19已有较成熟的战斗力配备。结合陆、海、空不同平台的导弹体系(如文中列举的几种导弹),作者认为中国在反舰/远程打击上形成了更为立体的作战能力,一旦新一代战机与空射高超音速导弹结合,海上力量部署的博弈规则可能会发生变化。
——以上为通俗改写与适度扩展,保留原文观点并尽量用更易懂的表达把关键技术与战术意义讲清楚。
发布于:天津市胜宇配资-股配资平台-可靠配资网-配资在线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