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到秦帝国,大家第一反应肯定是牛,十年把六国全收拾了,建了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王朝,又是筑长城拒匈奴,又是征百越扩地盘,连文字、度量衡都搞了书同文、车同轨,看着特威风。
但有个事儿我一直觉得奇怪,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琢磨过:这么厉害的帝国,怎么连点基本秩序都兜不住?
你看,荆轲能拿着匕首直接冲到秦始皇跟前行刺;后来反秦的刘邦,当年当泗水亭长时,明明秦律写着新地吏不能收百姓的钱和酒肉,他倒好,天天在酒馆赊账,还敢跑去吕公的宴会上吹贺万钱,也没人管;
还有项梁,杀了人逃匿,不仅没被追捕,反而能主持当地徭役,连会稽郡守想反秦都找他合作。
展开剩余79%更讽刺的是,睡虎地秦简里记载,楚地被秦占了五十年,当地人还是按老规矩过日子,秦法在民间几乎没人理,这哪儿像个严刑峻法的帝国啊?
其实这背后,根本是秦丢了民心,连统治的合法性都没站住。
六国以前就觉得秦待在雍州,跟夷狄差不多,现在被夷狄统治,还得被迫改学秦的律法习俗,换谁谁乐意?
这就像外来人硬要改你家的规矩,你嘴上不说,心里肯定抵触。睡虎地秦简里楚地不用秦法,不是百姓不怕罚,是打心里不认这套。
更让人不舒服的是法律还不公平。秦始皇嘴上说当官的要得民心,可当官的犯了错,罚一面盾牌的钱就完事;老百姓要是逃个徭役,得被鞭子抽五十下。
虽说秦法也禁贪污,但当官的工资低,上面还逼着抓民夫去服徭役,他们不苛待百姓咋交差?等公平成了奢侈品,老百姓自然就不信秦了。
雪上加霜的是,秦始皇还一个劲透支家底:打跑匈奴、征服百越后,非要搞移民实边,把关中的人往边疆迁;又修阿房宫、骊山墓,大兴土木。
到秦二世时,关中人口锐减,反秦的人都快打到咸阳了,只能让章邯把骊山的囚徒放出来当士兵,这明摆着,秦的核心地盘都没人可用了。
除了民心,秦的制度也只是看着有,实际没转起来。课本里说秦是郡县二级制,郡管县,可洞庭秦简一挖出来,真相就露馅了:好多该郡守签发的文书,落款却是各县的县令,等于县长能假借郡守名义处理郡里的事;
有个叫承熙的郡守,想任命县里空缺的小官,还得先请示中央,这郡不就是个摆设?
基层更惨,里耶秦简里有份《迁陵吏志》,写得明明白白:迁陵县该有103个官吏,结果就51人在岗,一半都空着,基层治理近乎半瘫痪。
没办法,秦只能凑数:从老秦地调的官,好多是问题员工,比如南郡的司马庆,本来因为诈课该被免职,结果跑去新地当四年官就保住职位;
留用的六国旧官还念着老东家,新选的新黔首官,就懂个不犯法,连当地话都不会说。这些人要么不想干,要么不会干,秦法可不就成了纸面上的严苛?
最根本的,是秦把帮它打天下的军功集团得罪光了。秦以前能崛起,靠的是打胜仗给土地,商鞅受封十五个邑,张仪有五个邑,白起、司马错这些大将打完仗还能当郡守。
可统一后没地可分了,秦始皇就改给俸禄,等于公司上市了,老板只给分红,收回所有股份。
你看人家刘邦,统一天下后,一边搞郡县制,一边给韩信他们封诸侯,虽然后来削藩,至少缓解了初期矛盾。
秦倒好,一刀切,那场分封辩论根本不是制度之争,是军功集团想争取利益的最后尝试,可惜秦始皇没看懂。利益没平衡,再先进的制度也推不动。
所以秦最后垮了,不是因为弱,是因为它只懂用武力抢地盘,不懂怎么让老百姓认、让手下人服、让制度转起来。
发布于:湖南省胜宇配资-股配资平台-可靠配资网-配资在线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