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认为,1949年初的三大战役结束后,国民党精锐部队几乎全军覆没,解放战争的结局已经确定。南京总统府的国旗还能飘多久,似乎只是个时间问题。然而,正当局势看似已定之际,一支“幽灵兵团”悄然崛起,迅速集结,几乎改写了战局。
这个“幽灵兵团”的缔造者,就是那个令解放军许多将领都感到棘手的“狐狸”——胡琏。
1948年12月的淮海战役中,国民党黄维指挥的第十二兵团在双堆集遭遇致命围困,全军覆没。黄维被俘,而胡琏上演了惊险的“金蝉脱壳”之计。他与黄维分乘两辆坦克突围,黄维的坦克被击毁,而胡琏的坦克一路狂奔,幸运逃脱。当他被送到后方医院时,医生从他背上取出32块弹片,足见战况之激烈。
展开剩余87%胡琏不仅救出了自己,还带出了约6000名第十八军的残兵。这些士兵成为他日后东山再起的“火种”。
解放军将领们为胡琏的逃脱感到遗憾,第二野战军的杨勇甚至感叹:“宁愿俘虏一个胡琏,不愿俘虏十个黄维。”这句话足以体现胡琏在敌人心中的分量。
胡琏的军事才能不容小觑,战术独特,擅长山地作战。无论是抗战时期的石牌保卫战,还是内战中的南麻战役,他所指挥的部队都以顽强防御和凶狠反击著称。正是这样一位军事天才,在他从淮海战场逃脱后,带领残兵回到南京,迎接他的是蒋介石的一项特殊任命。
1949年2月,蒋介石任命胡琏为第二编练司令部司令,要求他在半年内重建第十二兵团。当时,蒋介石虽然表面上宣布“引退”,由李宗仁与中共和谈,但实际上他依然在幕后掌控局势,试图通过和谈争取时间,整顿军备,并利用长江天险守住江南。而胡琏,就是蒋介石心目中保卫江南的关键人物。
蒋介石在日记中写下:“有胡琏在,江南可保半年无忧。”一个几乎被摧毁的副司令,一群惊魂未定的残兵,一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胡琏接下了这个重任。
胡琏深知,在国民党军心和民心已经丧失的背景下,正常征兵几乎不可能成功。他必须采取非常手段,才能创造奇迹。他首先在上饶等地搜罗从淮海战场逃回的散兵游勇,迅速将自己手中的“火种”扩充到近万人,形成新部队的核心力量。但这还远远不够。
胡琏决定借助地方势力。他找到时任江西省主席的方天,方天曾是胡琏的上级,并且与胡琏有着深厚的关系。方天控制着约五万人的地方武装,这支力量成为胡琏扩军的第一个重要来源。
有了地方势力的支持,胡琏的扩军手段变得更加直接和残酷。他提出了一个简单而暴力的口号:“一甲一兵,一县一团,三县成师,九县为军”。“甲”是古代的一种户籍编制单位,每十户为一甲。胡琏的政策是,每十二户必须征一名士兵。在江西赣南和闽西的宗族势力强大的地区,这种按户强制征兵的方式威力巨大。胡琏甚至放话:“谁敢拦我扩军,就烧谁的祠堂!”烧祠堂是对一个宗族的最大侮辱,这让他的征兵政策几乎没有反对声音。
根据统计,仅在江西瑞金和于都两县,15至50岁的男性中,竟有37%被强征入伍。许多村庄的青壮年被一一征召,甚至有的地方出现了“寡妇巷”——大批男子被征召入伍,导致女性成了村里的主力。
短短几个月内,胡琏通过这种手段,在赣东南地区征召了超过12万壮丁。他还广泛收编了地方的保安团、护路队、土匪武装,甚至流民,只要愿意加入,就能得到食物和庇护。为了吸引这些人,胡琏在各地张贴“跟着胡琏能吃饱”的标语。
在这种激进的扩军策略下,胡琏的兵力像雪球一样迅速膨胀,从最初的几千残兵,迅速增长到5万人,短短30天内,他的部队人数突破10万。到1949年5月,当解放军攻占江西南城时,胡琏已经带着12万大军向南撤退。
到了1949年9月,当胡琏从潮汕地区撤往金门时,他的第十二兵团的兵员已经达到15.2万人。这支兵力包括第十军、第十八军、第十九军和第六十七军,短短几个月内,胡琏将这支几乎崩溃的部队重建为一支庞大的军队。
与此同时,解放军在长江北岸已准备好发起渡江战役。然而,解放军高层却在战役时机上产生了分歧。毛泽东原定计划在4月15日发起渡江战役,但考虑到与南京政府的和谈,毛泽东决定将战役推迟到4月22日。然而,这一决定让解放军前线将领们急于行动,认为延误时间可能导致不可预见的后果。
就在这时,一份来自华东局的加急电报让解放军高层震惊。情报显示,胡琏的部队扩张速度远超预期,半个月内增加了6个师。如果再拖延,敌军的兵力可能会再增加8到10万人。
毛泽东意识到,继续等待将失去宝贵的战机。最终,毛泽东决定4月20日下达“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并于当晚开始渡江战役。这一时机的选择被证明是极其精准的,因为胡琏的部队还未完成整训,正处于“断奶期”,缺乏战斗力,无法有效抵抗解放军。
而如果渡江战役再晚一个月,胡琏的部队完成整训并部署到长江南岸,解放军可能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此后,胡琏的部队在金门爆发了惊人的战斗力,成功抵御了解放军的登陆,显示出他治军的高超能力。如果渡江战役的时机稍微延迟,结果可能会完全不同。
发布于:天津市胜宇配资-股配资平台-可靠配资网-配资在线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